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史鉴 正文

史鉴

脊梁如铁心如石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4-04-07 09:46:35

  “伏愿上梁之后,胡星早落,汉月独明。地辟天开,河清海晏。要令平世家及国以举安,不独吾庐子又孙而宁处。”这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所作的《南溪上梁文》里的几句话。上梁文是建屋上梁时用来祝颂的文体,一般用来表示对即将在新屋展开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。这几句话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小家的祝愿,也表达了对国事的热切关注,最后两句令人想起杜甫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宽阔胸怀。

  杨万里是出自才子之乡江西吉水的大诗人。绍兴二十九年(1159年),杨万里任永州零陵县丞。当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,杨万里多次请见,都被张浚拒之门外,后来以书信力请才得以拜谒。张浚以“正心诚意”勉励他,杨万里深受鼓舞,将其书斋更名为“诚斋”以明己志,并“终身厉清直之操”。

  在零陵任职期间,他清廉奉公,深得民心。三年任满后,同僚们商量为他设宴饯行,为了不给同僚和百姓增加负担,杨万里半夜乘船悄悄离开。“夜浮一叶逃盟去,已被沙鸥圣得知”“半夜犹闻郡楼鼓,明朝应失永州山”,字里行间是对永州的依依惜别之情。

  起初,杨万里受江西诗派的影响,效仿古人创作了千余首诗。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,也就是他在零陵任职的最后一年,他将这些诗稿付之一炬,焚之殆尽,而后独辟蹊径,开创了具有他独特风格的“诚斋体”。

  无论是自然风物还是人文景观,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琐碎,都可以进入杨万里的诗中。杨万里的诗中不乏对百姓生活的描写,以此寄托对民生的关怀,对百姓的同情。

  隆兴元年(1163年),由张浚推荐,杨万里担任临安府教授,次年因父亲病重,返回家乡吉水,见农田遭灾,农民生活难以为继,写下《悯农》:“稻云不雨不多黄,荞麦空花早着霜。已分忍饥度残岁,更堪岁里闰添长。”稻谷歉收,荞麦又遭霜打,偏偏又遇上闰年,一年多了一个月,更延长了饥饿的痛苦。“一门手指百二十,万斛量不尽穷愁。”一家人的劳作只能指望百二十个手指,但万斛的产量远远无法解决他们的困境和忧愁,在《悯旱》这首诗里,诗人将遭受旱灾之苦写得令人心碎,“小儿察我惨不乐”,天真淳朴的孩子也看出了我的悲伤,可是他“焉知饿死填沟岳”,对于未来,他又怎么会知道呢,只能任凭“水车哑哑止复作”。

  绍熙元年(1190年),杨万里奉命接待金朝来宋的使者,夜晚在去丹阳的船上,听到船夫的谈话,他有感而发写下一首《竹枝歌》,其中几句是“幸自通宵暖更晴,何劳细雨送残更。知侬笠漏芒鞋破,须遣拖泥带水行。”纤夫日夜拉船已够劳苦,偏偏又逢雨天,只能拖泥带水前行,诗人借此诗表达了对他们艰难处境的深切同情。

  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与民同忧的情怀,杨万里在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。征收赋税是地方官的基本职责,杨万里在一首诗中曾说“鬓丝浑为催科白”。乾道六年(1170年),他来到奉新任知县,为了做好赋税征收的工作,他一方面禁止吏员下乡催征,以免骚扰百姓;另一方面对于拖欠赋税者,发出通知,写明欠税额度、交税期限等,百姓有了真凭实据,猾吏也不敢夸大欠税额度,从中敲诈。杨万里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表示如此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当地百姓自此“不以虎穴视官府,而以家庭视官府”。

  “船离洪泽岸头沙,人到淮河意不佳。何必桑干方是远,中流以北即天涯”。杨万里在接待金国使者期间,目睹中原山河易主,不禁悲从中来。“中原仍梦里,南纪且愁边”,这种对山河分裂的忧虑一直影响着杨万里的诗歌创作,他将对国家的一腔忠诚与热爱付诸笔端,哪怕是在服丧期间仍不忘国事,撰写了《千虑策》,从君道、国势、人才、刑法和民政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略,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。致仕后,杨万里仍未忘怀国事,在《题刘高士看云图》一诗里写道:“谁言咽月餐云客,中有忧时致主心?”

  韩侂胄曾经修筑南园,嘱托杨万里写一篇记,并许以高官,杨万里断然拒绝:“官可弃,记不可作也。”后来,韩侂胄气焰更加嚣张,杨万里忧愤不已,抑郁成疾,家人知道他担忧国事,关于时政的消息都不忍告诉他。当他突然知道韩侂胄出兵北伐一事,失声痛哭,写下:“韩侂胄奸臣,专权无上,动兵残民,谋危社稷,吾头颅如许,报国无路,惟有孤愤!”又写了几句话告别妻儿,笔落而逝。南宋诗人葛天民评价他:“脊梁如铁心如石”,铁骨铮铮,不屈从权势,心系国事,坚如磐石。

  杨万里仕宦多年,一生清贫。“饱暖君恩岂不知?小儿穷惯只长饥。朝朝听得儿啼处,正是炊粱欲熟时。”这首《儿啼索饭》本是一首自嘲诗,却不经意透露出自己的孩子常常饿着肚子要饭吃,其清贫可见一斑。杨万里的父亲曾在家乡建有三间茅屋,晚年杨万里返回老家,仍住在父亲留下的茅屋里,有一首诗这样形容他的住所:“三间茅屋独家村,风雨萧萧可断魂。旧日相如犹有壁,如今无壁更无门。”然而他自得其乐,“长须赤脚,才三四人,吟咏于江风山月间,醉则以天地为衾枕”。难怪有人评价他“清得门如水,贫惟带有金”了。

  “两窗两横卷,一卷一沾襟。只有三更月,知予万古心。”写下此诗的杨万里已近八旬,身体孱弱,但仍心忧国事。人生几何,杨万里爱民忧国,清廉忠义,其“文章足以盖一世,清节足以励万世”。(范永林)

>>><<<